本篇文章2378字,读完约6分钟

李昌志夫妇

李昌志夫妇青年时代的照片

从《烽火战士》到《伉俣老兵》

抗援朝老兵夫妇忘不了血的岁月

记者刘小庆刘明培

杨凤仙

在深秋鞍山、桂子飘香、颐园世家小区,我第一次看到了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昌志和他86岁的老伴罗素君。

的勋章、证件、一堆旧照片,见证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的岁月:在硝烟弥漫的三八线上,他们是烽火战士。 激战中登上甘岭时,他们历经了血汗和烈火。 为了保卫国家,保卫国家,他们尽了一切,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一对英雄儿女!

热血征战,一起上前线,青春的事去疆场,共结余生,回忆70年前的那段青春岁月,老兵夫妇李昌志和罗素君坚定地说:“战时守家,青春无悔,和平年代一起参与祖国建设。”

李昌志:“上甘岭激战的时候,我在前线送了弹药。”

1950年11月27日,20岁的李昌志投笔从荣,成为解放军35师105团随行学校的学生。 1951年2月,李昌志的一支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12军。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跟随军队在辽宁省宽甸地区进行了实战训练。 11月下旬,随校学生越过鸭绿江,一进入清晨,沿途是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想起“不怕强权,我们一定要赶走帝国主义”再次进入清晨时看到的,耄耋之年的李昌志老泪纵横。 在当时的大洪水中,为了“艰难”本来困难的行军道路,为了绕过敌机的密集轰炸,部队选择了夜晚的行军,选择了密林的背山小路。 历时18天行军千余里,到达战役集结地谷山地区,编入31师91团3营9连。

1952年3月,李昌志奉命参加防御战,前往城山玉女峰脚下的前哨支撑点,与敌军占领的高地最近的距离只有500米,敌军动态清晰。

李昌志说,在最前线,他的首要任务除了站岗,监视敌人情况,建设战壕外,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利用休息或吃饭的时间,为士兵们读信,读战报,收集好人好事,写通讯稿交给中队

李昌志清楚地记得,每当士兵们听到,面孔安静,坑道里安静,战火纷飞的时代,家书万金,大家都享受着那一刻的平静。 8月,交防任务完成后,李昌志随员迁往白易山地区休整。 经过两个多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0月22日,李昌志连队作为突击队,昼夜急行军,到达五圣山北侧后山集结。

“早就做好了大战役、坏战役、硬仗的准备,真的来到了最前线,激战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 杀敌之前,李昌志所在的步兵联队要求全部轻装上阵,在上衣里层写上号码、姓名、通讯地址,留下背包,背着冲锋枪,举起炸弹,挂手榴弹,冲锋。

《向死而活》形象地描绘了李昌志和战友们激战后登上甘岭时的状态和心理。

“临危受命送弹药。 ”李昌志想起当时他们被称为“担架运输班”,送弹药,运伤员,不往返空。 一开始,李昌志送手榴弹、爆破筒、萝卜、苹果,运输人员以10~15米的间隔分批送弹药。 在第几次运输途中,敌军密集炮火,正好落在运输队中间,前后两名战友当场牺牲,萝卜被炸,李昌志也在震灾中昏倒。 几分钟后,李昌志爬起来,踉踉跄跄地继续运输。 “我以为只要不死就会继续战斗”,之后在收集资料时,他得知当天一天击退了敌军35次大小攻击。

截止到11月4日晚,李昌志所在的连队接到撤退命令,之后李昌志撤回了白易山地区的休养。 1953年4月,李昌志分军前往东海岸,参加海防筑城运动,积极进行“关取战”。 那年11月,部队整编,李昌志成为某政治处的播音员,每天收到新华社的信息记录稿。 1954年4月,李昌志随军凯旋回国。

罗素君:“一切都是为了打败侵略者。”

冰冷的河水、擦过头顶的弹片、牺牲身边的战友……虽然炮火连天的岁月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每当想起朝鲜战场上三年的时光,抗美援朝老兵罗素君就历历在目。

“告诉你们,我是瞒着父母参军的。 ”。 罗素君的老人笑了,1949年,她的家乡四川省大足县解放了,以前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她马上被安排入伍,加入推广队。

1951年3月21日,罗素君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 那天,罗素君跟随35师越过鸭绿江,进入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场的三年里,作为文工队员的罗素除了经常参加公演外,还兼任很多职务,有时作为卫生人员照顾伤员,这让我想起了这件事。 有时当老师,教士兵识字,“在战场上,只要能打败侵略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

1951年4月22日,五场战役开始,罗素君和其他女同志一起在野战医院照顾伤员。 “当时战斗激烈,伤员多,人手不足,我们要推动队里的女同志,照顾伤员,还承担扛粮食的任务。 ”。 罗素君回忆说,到时候扛粮食不容易,翻山越岭,过河,必须通过层层封锁线,从几十英里外的兵站扛回来。

最令罗素君难忘的是在前线的慰问公演。 说到“每次上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非常危险,我的搭档,拉小提琴的季霜石,不幸被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当场牺牲”的战友,罗素君“那种悲痛的心情无法形容。”

一线演出,大部分是坑道,空之间狭窄,人员分散。 “为了让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我们的节目,我们总是在所有的坑道里奔跑。 ’罗素君想起了,有在挖战壕的士兵,有在战壕里表演的,有猫耳洞窄的,有跪在地上唱歌的,有敌人封锁的,有拿着麦克风唱歌的。 虽然条件艰苦,但给罗素君老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士兵们充满了革命性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的士兵很可爱! ”。

1952年春天,当战争不再那么紧张的时候,罗素君被调到师教导队,负责教士兵们读写。 就这样,白天教士兵文化,晚上赶节目去一线慰问公演。

1954年4月,带着胜利的喜悦,罗素君和战友一起凯旋归来。

信息推荐

以绿色为“底”构筑生态小康记者季朝辰

绿色为“底”建设生态小康记者季朝辰小康全面不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保护生态立区,绿水青山。 作为工业城市的主要城市...

讲述鞍山信息、故乡的故事。 有观点、态度、接地气的实时信息,传递鞍山正能量。 看着故乡,体会故乡的情。 家之声,天涯的咫尺。

标题:“从“烽火战士”到“伉俪老兵” 抗美援朝老兵夫妻难忘浴血岁月”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1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