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7字,读完约3分钟

岳西县附近有“花园房”,依山傍水、绿树成荫。 这里是天堂小镇石桥村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地,原来住在山里的30户81人的贫困群众搬到了这里。

“这里不像城市住宅区那么糟糕,生活也很方便,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 ’村民存四喜在这里住了三年多,他家是三居室,75平方米。 以前住在山里,土间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 夏天下雨时,他很紧张,一边忙于屋顶漏水,一边担心房子后面可能发生泥石流。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八山一水半田”,县内山高岭大,是大别山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 该县把扶贫搬迁作为决战战胜贫困的“一号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共搬迁安置了2147户贫困人口6840人,提前完成了省内的任务。

为了使山区贫困群众“走出贫困的巢穴”,岳西县根据土地适当选择布局方法、科学规划布局地点,形成县、乡、村“三级梯度”的转移布局模式。 “根据移居者的意愿,贫困阶层移居有劳动力的,安排在县城或开发区。 对要求留在乡镇的,放在乡镇。 没有离开故乡的意愿,自身条件不好的,放在中心村。 尽量吸引穷人进城,进入园区,为搬迁后脱贫创造条件。 ”岳西县扶贫执行官做了如下陈述。

确保移民“搬家、稳定、致富”,县在安置点设立“扶贫工厂”,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尽量通过移民到附近公司上班等途径,满足移民附近就业的诉求。 天堂镇在搬迁地同时引进扶贫工厂,形成“公司+贫困家庭”模式,点对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各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掌握至少一项实用技术,随时到扶贫工厂工作。 王仁全夫妇从山上搬家后,在楼下的扶贫工厂上班,做着折叠包、剪线的简单工作。 “下一个台阶到了工厂,很方便,每月平均能挣2000元。 ”。 王仁全满意地说。

根据县经济开发区存量房资源和园区公司的就业特点,岳西县还探索了“易地扶贫转移+经济开发区+就业”的布局方法,两次安排182户616人。 为移民统一户口迁移手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子女可在安置地学校学习。 每个搬迁地点至少有一人在小区公司工作,月薪在2000元以上。

另外,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该县在景区周边建立了集中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敲开“财富之门”。 黄尾镇黄尾村贫困家庭的胡逢平一家三口本来房子就旧,交通不便,年搬迁到镇区安置点,妻子去彩虹瀑布4a景区酒店上班,自己在镇内工作,当年家庭收入突破5万元。

为处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我省大力实施扶贫搬迁,搬迁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领域、皖北贫困地区和皖南山区3个地区,涉及9个市28个县(市、区)。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设869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投资46.67亿元,累计建设安置住房26848套,8.5万建设卡贫困群众全部搬进新居,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移居是手段,目的是从贫困中建设小康。 我省将加大扶贫搬迁后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处理搬迁群众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合、社区治理、搬迁后当地产业快速发展等问题,确保他们稳定居住、就业、致富。 (本报记者范克龙)

标题:“搬出深山,走进新生活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