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02字,读完约18分钟

11月14日,求职者查看了招聘单位的区域分布图。 同日,河北省沧州市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沧州市体育场举行。 此次活动采用网上“精准对接”和网上“云招聘”相结合的模式,500个家庭用人单位提供了1.3万多人的岗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苑立伟/摄(新华社发)

909万,这是教育部刚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在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的笼罩下,今年的就业季看起来更具挑战性。 提前职业生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许多大学生选择在秋季招聘时尽早获得offer。 也有大学生希望不要盲目追逐“铁饭碗”和“一线城市”,而要用自己的能力在基础上创造天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每一位毕业生都在为免受疫情冲击而早日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事业,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交织874万和909万

“去面试的时候喘口气,告诉我自己要坚强,心里要多次加油……”林子(化名)是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在华北的“211”高中上学。 据她介绍,自己所学专业的理工科,而且太小,主观客观的各种原因,这次秋招、春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在家几个月。

最近,林收到了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 “我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没能把握应该在哪个事业上签字,也许就这样犹豫了。 其实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满意,但是家人朋友建议我早点决定……”

就业后选择职业吧。 林说。

在874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没有画上句号的情况下,909万2021名求职军也进入了战场。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在卡尔伯宇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从今年年初至今,两次与学生就业的工作给她留下了很多印象。

“年初疫情过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严重冲击,最直接的影响是求职方式全部从线上变成了线上。 大部分在秋招时抱有观望心理的学生在春招期间大展身手,想要斩获理想的offer,但本以为学校和全国没有招聘会,加上长期的在家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倍增,报考“二战”的研究生院,速度很慢 ”。 于宇说

为了承受不住疫情的冲击,应对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涵洞很早就开始了准备。

“今年5、6月,我们开始为2021届毕业生做就业准备。 这是以前没有的事。 ”。 涵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到暑假,她将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学生做好简历准备,一对一就业指导,并持续支持学生做简历、模拟面试。

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相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持续受到关注。

9月28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长王辉说:“只要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岗位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支持,让他们成为一只纹丝不动的风筝。”

王辉表示,与未离校就业的毕业生相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公司将在下半年指导各地和高校积极招收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学生。 另外,各地各高校要与当地人社部门搞好新闻联系,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制度,严格执行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保存在学校两年的政策,未离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

冲击“就业难”和“求贤解渴”

2021届毕业生进入就业“战场”,迎接他们的挑战也不少。

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婉莹在学校、学院流动的就业公众号、班组通知、招聘网上,奔走于招聘会和演讲会之间的一个人。 随着秋招的进行,多家企业已经进入补货阶段,但她还只拿到了一个陈列方向的管培生offer,由于专业性实在不对口而拒绝了。

一般来说,和她同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 这些产业面临着疫情下最直接的冲击。 如果没有疫情,梁婉莹希望自己进入旅游领域,她也在展馆讲解、导游等方面实习过,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她失去了找工作的机会。

“旅游业被大力创造,旅游管理的学生只能在各种企业中选择管理类的角色,与其他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管理类的学生竞争。 他们的专家可能偏向于管理。 我们偏向于旅行。 ”。 梁婉莹说,她认为大家的竞争力其实是一样的。 因为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学习的复印件是一样的。

对于很多求职者大学生来说,早点拿到“offer”比较放心。 根据boss直接雇佣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截至10月底,19.5%的学生至少有一个offer,看到了更好的机会。 只有11.3%的学生没有开始就业/找全职工作/没有自由职业或创业的计划。

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冲击,但许多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领域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吴昕觉得自己所学专业没那么难就业。

“今年暑假开始投递简历和笔试面试。 我觉得我适合和人交往。 能开拓视野的工作,9月拿到了offer。 现在有五六个offer,但我还没有停止找工作的过程。 主要是与专业相关的大型民营企业和国企。 ”。 吴昊说。

从领域来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领域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 )。 其他就业比例较大、增长的领域有建筑业(就业比例8.9% )、新闻传播、软件、新闻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8.9% )、各种专业设计和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5.8% )、文化、体育、。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快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我们注意到,一家公司进行招聘收缩,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岗位,不是特别重要,但有可能招不到。 ”。

所有人都说“就业难”,但是很多地方依然“求贤解渴”。

前几天,江苏省有关部门还特意到北京召开了信息通讯气动会,发布了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短缺紧急人才诉求新闻,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了特别招聘会。 据悉,江苏省初选选调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11294个高质量岗位,共有65122名个人向全国投诉。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从人才诉求数量来看,全省13个区市和省各相关机构首次提出的人才诉求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5%。 其中,2021年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投诉占98.4%以上,是江苏省对大学毕业生投诉规模最高的。 ”。 据悉,江苏和明年两年的事业单位空空缺专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占招聘岗位总数的70%以上,国有公司50%以上,政府50%以上购买基础岗位。

关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张超认为,很多地方、大公司还提供了很多岗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正在逐渐恢复,公司复职也回归常态,我相信这个就业季将比上半年提供给毕业生的机会有所增加。 ”。

为早期着手和合理计划做准备

就业季对毕业生、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试,由于疫情的影响,这场每年上演的战役今年来得特别早。

“今年5月,我投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 ”。 吴昊说,为了比自己的前辈更早地在今年的就业季有危机感,更从容地给自己留时间,他和同学们都在事先做准备。

“其实一入学,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找实习,准备简历,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寻求前辈和老师的就业建议。 今年5、6月一些公司开始招募前批。 我当时投了两三份票。 ”。 吴昊说。

大学生保证能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在默契中提前了今年秋季的招生步伐。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从去年7月到10月底,将分阶段举办2021年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园秋招。 秋季招聘周期整体向前推进,招聘规模比2019年同期上升24.7%。 7月以来,开始求职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比2019年同期的应届毕业生高42.1%。

对这两年的就业工作,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方面的部署。

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了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网络视频会议。 会议指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909万人,预计比上年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重而庞杂。 当天,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

通知指出,关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公司等今年和明年两年空旷工单位第一批招聘应届毕业生等政策,统一调整招聘安排,争取在2021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政策性岗位的招聘工作 针对市场化,组织举办要点省、要点城市、要点领域、中小微型公司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 各地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单位,以多样化的玩法拓展职场新闻来源。 鼓励区域性、领域性、联盟性的招聘活动。

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制签三方”等问题,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公司转变“唯名校”、“唯学历”的招聘指导,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介绍毕业院校、国(境)外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包括

张超也感受到了今年清华大学秋季招生季特别早。

“去年9月,我还在外面调查。 但是今年9月,我已经在学校很忙了。 本月,我们已经开展了20多场招聘会。 ”。 张超表示,前提是今年学校整个秋季招聘季,希望利用疫情较为平稳的时期,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据悉,从9月开始,清华大学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指导月”活动。 学校邀请业内资深hr来校园,为学校同学提供领域识别和一对一中文简历编排,职业形象嘉年华邀请知名老字号中国照相馆进入清华园,毕业生们在疫情期间,不离开校园享受专业证件照拍摄服务 与往年相比,今年同学们的投诉持续增加,比去年的报名人数增加了33%左右。

今年的就业季节,做好充分“准备”的大学生很多。

“我最近进行了4次面试。 每次和我共同面试,都有清华大学和北大的学生。 ”。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贞(化名)说。

“职场招募人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那个和职场匹配度最高的。 也不一定需要overqualified (资历太高,大材料小)之类的东西。 ”。 汪贞进一步说:“过去的学长学姐在面试中也经历过和清北都的学生同样的比赛情况,非常正常,毕竟在北京。”

虽然有人把这种现象贴上了现在流行的“内卷”的标签,但与其说这种内卷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安,不如说内卷带来的竞争迫使大学生为就业做更充分的准备。

考证》是最显着的准备。

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胃口,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等几乎成为许多大学生简历的“标配”。

而且,大学生从最初的“跟风式”考证开始,就越来越有计划,“大一走上大学校门后,可以从学长学姐那里学到‘考证’的秘密,有心的同学从一开始就做好计划”。 汪贞说。

选择“进体制”和“下基层”

如果“考证热”背后有计划而不是盲目的话,大学生们的就业会更加合理,这个合理性对于疫情过后的就业尤为重要。

北京某“985”高校研三学生郑源(化名)是土木建筑工程专家,和多名应届毕业生一样,为就业而奔走。

不过,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严峻,但据他介绍,“此前许多城市暂停的地铁工程项目层出不穷,这些迹象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开始向基础设施倾斜。 道路、铁路、城市轨道等工程不仅有助于民生问题的处理,也有助于劳动力就业。 相比之下,被很多人认为“高薪”的房地产领域的增长却有些疲软。

理性思考之后,出现了一点新的趋势。

薛萍是这次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多同专业的“前辈”毕业后优先选择外资企业、金融领域,进入旅游领域的人也有。 但是薛萍坚定地选择了去中小学当英语老师。 “特别是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我认为体制内的稳定工作非常重要。 ”。 薛萍说。

今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邀请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上街工作”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不能去基层”,也有人认为“浪费人才,小用大料”。 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有什么观点,都不能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其实,大学生就业回归体制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去年,共青团中央青年快速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查显示,71.6%的大学生优先体制内从业人员。 去年年底,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7.14%,到高等教育机构就业的比例为18.04%,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为17.08%,到民营企业和三资公司就业的比例仅为2成。

“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另一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今年“国考”开考后,“国考行测”、“国考治慧”等话题相继出现在热搜上。

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成为了现在更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今年以来,“特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本一线”、“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特岗计划”增加了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 “三支一扶”增加了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 -2021年度,将向西部地区基层招募2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就业。

在北京大学,选调生中90后的比例超过了60%。 周福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回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现为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 学生时代,周福波积极参与社会情民情调查,在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留下了他的足迹。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西部来,回到西部,从社会来,最终回到社会”。

年初,一个消息火了。 “甜蜜初恋! 这位北大毕业的第一书记一家三口为甜蜜的事业做了“代言人”。 周福波带着妻子和孩子,在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上,为来自伏兴村的甜糖橘做了“代言人”。 这个示范园每天可以收到100-200份网络订单,为销售铺平了道路。 年3月,伏兴村正式批准了2019年脱贫夺帽村。 截至年11月,伏兴村380户1630贫困人口全部为脱贫而摘下帽子。

“基层是最好的田野。 我们到基层工作,让青春融入祖国的山川河流,融入广阔的乡村田野,在田野里吸取养分,锻炼成长,青春在基层闪耀。 ”。 周福波说。

曙光新业态与新模式

为了为广大毕业生创造越来越多的“出路”,教育部增加了政策性岗位数量,拓宽了基层就业渠道,推进了大学生征兵工作,扩大了科研助理的招聘规模,专门进行了专升本、硕士生、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 此外,教育部为“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寻求要点配合,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全国高校和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组一”行动。

日前,教育部大学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多项政策共同作用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表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要只关注收入、待遇、公司声誉等外部条件,而要关注越来越多的职业对社会创造的价值。 眼球一变,你就会发现很多岗位还存在很多人才不足。 “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等,大学生需要改变就业观念。 ”。

更重要的是,“这次疫情只会在短时间内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不会改变好的大趋势。 一旦疫情爆发,一点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快速发展机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层出不穷。 ”。 岳昌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年来,具有“井喷”势头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优势,希望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们不仅有“铁饭碗”的中小学,还有很多人选择了民办中小学和校外培训。

出现了新的业态新模式。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快速发展和搞活市场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线教育”也居于其中,除此之外,网络医疗、便利 新业态新模式将会越来越多的为大学生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毕业生是今天的求职者,也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事业提供者”。 岳昌君说。

确实,在巨浪毕业生在各种招聘会上奋斗的时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走上了自己寻找出路的道路。

今年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崔腾飞,日前与两位学长组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会,获得“职业课程”银奖。 他联合创始人企业“冰山数据”也已经走过了两年。

这几年,创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之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项目累计超过7万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家,间接超过400万人。 赛后开办企业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开办的,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完成了融资,19%的项目完成了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从数据上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累计获得几年经验后想重新开始的比例为45.85%,毕业后能创业的比例为3.71%。 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毕业后创业的意愿。

本月初,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 网上招聘会现场迅速进入网络播出,全球疫情还在流行,但在曾是临时医疗设施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回升的人气,相信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 (记者叶雨婷樊未晨实习生张释珍阳洋)

标题:““后疫情”就业季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