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7字,读完约2分钟

“拿着娃娃,种地,一天赚几十块钱。 ”。

这条顺口,现已在安徽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多家媒体转载。 据说这还得益于当地“扶贫工厂”在家工作特有的扶贫模式。

近60年的曾庆玲是姚山村居家就业扶贫模式的受益人之一。 李希蒙摄影

渔具的大头针机,曾经多出自庆玲家,针机不大,和旧缝纫机一样,但她眼里贴着家用宝贝。

近60年的曾庆玲因身体不适,3年做2次手术,加上女儿重度残疾,年被认定为村里的建段立卡贫家。

“仪表稳定的收入,处理了家里的日常支出,生活得到了保障。 重要的是工厂统一把机器配送到家里,说是在工厂上班,其实是放下家工作,不用出门就能赚钱,照顾女儿。 ”。 用朴素的语言,曾庆玲发出了很多有劳动热情的贫困家庭的声音。

年5月,在扶贫事业队的带动下,经过姚山村废弃村庄的小修装修,变成了村里的“扶贫工厂”,不仅让贫困者变身为产业工人在当地就业,还为脱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时,着手建设“扶贫工厂”的姚山村第一书记、扶贫事业队队长戴安君表示,扶贫工厂与各地的扶贫工厂不同,其最大的亮点是“工厂在村里建设,就业不出门,工资按月发放,准确帮助脱贫”的家庭就业贫困

工厂负责人赵跃告诉记者,“贫困者在家就业,在方便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激发了时间自由、工作轻便、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保障。”

渔具扶贫厂带动全村约半数贫困家庭实现“家庭就业”。 李希蒙摄影

和曾庆玲一样,该村村民陈泽岭也在“扶贫工厂”谋得工作。 不同的是,他是工厂里第一个上班的工人,是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上班族”。

今年34岁的陈泽岭,父母年龄较大,患者卷入其中。 本来就没有富裕的家庭,也突然因病陷入贫困,变成了建段立卡穷家。

说起多年前的房子,至今在扶贫工厂当工人的陈泽岭依然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扶贫工厂,看护自动下的设备运维工作,给他稳定的收入,让原本对生活就失去信心的他也重拾了信心。

进厂前,农民工难找、家里老人放心不下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陈泽岭,但年入村“扶贫厂”上班后,陈泽岭离家进厂门,实现了赚钱。

截至目前,该扶贫工厂长时间固定工作126人,其中工厂工作6人,在家工作120人。 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家庭多达82人,占全部雇佣人数的65%。 几年后,戴安最受欢迎的是,扶贫工厂带领全村近半数贫困家庭实现了“家庭就业”,家庭平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标题:“就业不出门 家中把钱挣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