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60字,读完约10分钟

晴峪萧寺(中国画)李作

又见家山(中国画)邵仄作

具屋(中国画)王蒙作

上海70年后的中国画家中,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邵亇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 他从中国古典山水画出色的以前流传下来,把他个人的感谢和时代气息融入了创作中。 他不仅精通创作,而且学识渊博。 最近,他在中华艺术宫发表了“今天我们如何欣赏山水画”的精彩演讲,结合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对中国山水画的迅速发展历史、艺术优势、鉴赏路径进行了独特的新裁解读,听众尤其是许多青年 下个月,邵仄的首届大型展览“神养志——邵仄山水作品展”将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分为“古道篇”、“云水篇”、“林坛篇”三部分,观众有机会结合邵仄炯的演讲“检验”他的作品。

的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在自己的这片山和水土地上生活,每个国民的血脉中本来应该有欣赏中国山水的基因和细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交替,我们在忙碌中一时忘记了这感知的能力。

今天,我从宏观的角度谈谈我理解的中国山水画。 另一方面,我想利用山水画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图像,谈谈欣赏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三个重要因素——笔墨、程序和自然。 通过对这三者的解读和他们的关系,寻找欣赏、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方法。

“山水”一词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许多含义和象征

“山水”一词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许多含义和象征。 例如,山以阳水为阴,象征阴阳互补,山以刚水为柔,山以实水为虚,这是中国文化虚实相生的概念。 山水画文案以树石、草木、云水、丘坛、建筑及阴晴风雨、四季交替,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与意境,阐述了人与自然、宇宙永恒和谐的关系。 中国人借助山水画这一艺术媒介认识不同的生命个人和万物的变化规律。 这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关注的终极目的,其中山水画尤为突出。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三大科中(人物、山水、花鸟)所占比例最重的。 主题素材的复制、表现技法、形式风格最为丰富多样,如果能够了解山水画的鉴赏方法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学习中国画的其他门类,将会对中国的其他艺术形式带来很大的利益。 因此,山水画的外延性、包容性以及与不同艺术的兼容性很强,如中国诗词、书法、琴曲可以与山水画融合。 文学作品中许多著名的诗句、名篇、美文成为山水画表现的母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林姆河诗意、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潇湘八景等是山水画表现的重要母题。 中国画和书法起源久远,元代赵孟頫“书画同源”将本意之笔正式引入画面,通过他和后人画家的实践,画家的心灵通过笔记笔墨得以自由表达,特别是山水画不同皴法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书写性。

“着名画家邵仄炯:今天我们怎么欣赏山水画”

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系十分丰富博大。 历代山水画家和无数经典作品充分诠释了中国儒道的哲学思想。 例如儒家文化是入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中像山水江山、家国的概念,宋代的王希孟18岁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画了《千里江山图》的蓝绿色的大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细腻精工,不失恢弘壮丽,描绘起伏山峦、浩荡河水,真实展现了宋氏江山的锦缎绵长。 另一位宋代画家郭熙的绢本大轴“早春图”,用全景构图展现了初春北方大山的宏伟气势,全图气息堂正、恢弘、树石景色的严谨秩序感反映了大宋帝国的稳定与繁荣。 其实这些山水作品背后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寓意。

道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特别是庄子以回避的态度寻求自然与道路的相应生,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的寓意是平等与自由的理念,这也是许多艺术家倾尽生命始终追求的。 元代黄公望在仕途受挫后信奉全真教,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带,埋头山水释怀,他花了7年为朋友无用师绘制的《富春山居图》,成为了绘画史上不朽的名篇。 这幅画笔墨萧散,苍茫的简远都出自心性。 这笔墨的情趣符合道家思想的精神。

中国有很多参禅修佛的僧侣画家,佛家都在谈论他的出世,所以这样的画家的作品就像宋代画家法常(号牧溪)一样,他在日本的知名度非常高,被认为是日本禅宗画的鼻祖。 其作品是“潇湘八景”的笔墨空灵淡泊,极其富有禅意。 清代四高僧:石涛、渐江、鬓残、八大也是重要的山水画家,作品展现出绝世、孤高的精神状态和独特的个性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史上千年的流变

中国山水画史上千年、魏晋时期是山水画孕育期,山水以人物背景图式出现,如顾怠之的《洛神赋》以人物画为主的作品,山水画像以人物背景或场景的转换出现,此时山水画的比例也很不协调。 所谓“人大在山上,水不能泛滥”。 隋唐时期开始山水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种。 山水画的独立主要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成熟和迅速发展的影响。 著名山水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谢眺望、王维等,他们躲在山林里感受自然,过着自由的避世生活,留下了许多田园、山水的诗篇,是山水画独立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隋唐山水画多以描绘和设置青绿色为多,华丽的财富具有装饰性。

宋代绘画有“格物”的精神,讲究理性的客观写实。 两宋山水画从成熟到艺术巅峰,笔墨的皴法已经成熟完善,画家可以用笔墨精微地广泛表现自然万象。

从那以后,山水画从客观的表现自然变成了主观地表现心境。 技法上,画家赵孟頫用毛笔绘画,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题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尚有八法通,也有书画本相同”。 他要求在绘画中强调书写性的线条,从来书画合一,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明清以后山水画的迅速发展多由笔墨的几个变化推动,笔墨的内涵也多,逐渐笔墨一词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之后,欣赏山水画始于欣赏笔墨,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和清四王、四僧的作品以笔墨为首要审美对象。

古人欣赏山水画欣赏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几句话。 我觉得对理解山水画,欣赏山水画很有帮助。 在此,我简单列举几句话。 例如,“澄怀味象”洗涤心灵的尘埃,消除杂念的烦躁,只有澄澈的心境才能领略自然的大象,感受自然的新鲜感和活跃的生机。 这也体现了山水画对人身心调节的独特作用。 “山水媚形”,要点是媚形,媚形应美,山水画应自然之道。 “应该感受上帝”,即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交流和呼应,对艺术家来说与自然的对话是永恒的,在新闻的互通中,与诸神、灵感的到来有共同点,那时你的艺术作品有无限的生命力和神来之笔。 而且“神之所畅”在享受自然中和山水的时候会得到精神上的巨大喜悦和满足。 另外,王微在《叙利亚画》中说:“用一管笔,模拟太虚的身体。”作为一管笔的手笔,可以从中延伸到山水画、太虚的身体——道路上。 山水画代表着自然之路。 在这里,我只需大致说明一下自己的感受,大家就可以从有趣中找到原典,深入研究,现在就实践,实证。 列举的目的是让古人通过欣赏自然、欣赏山水画不同的视角和心理状态,逐渐带入自己,找到观赏之路。

“着名画家邵仄炯:今天我们怎么欣赏山水画”

中国画的笔墨、程序和自然是怎么回事

笔墨、程序、自然是中国画的重要三要素,他们各有优势,相互联系。 作为笔墨艺术的抽象语言需要通过程序表现出来,程序必须从自然中凝结升华。 没有程序的笔墨不知所云,没有对自然的深刻注意和转移的妙计,无法提炼出变化的程序。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际上是通过注意自然凝结来概括象征符号——程序,并用笔墨来表现的过程。 中国画欣赏程序演绎中的笔墨美。 就像在欣赏京剧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手、眼、身、法、步”程序的美。 而且,不同的角子扮演着相同的程序,但是如果各自的演绎方法不同,就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审美性。 明代董其昌就笔墨和自然山水表示:“怪道怪论不如山水,笔墨精妙论山水永远成不了画。” 从中可见一斑

文章又多又杂,我只从自己的一点理解上说几句。 使用笔墨的工具是中国的笔。 由于与西洋油画笔的扁平刷子不同,所以运用技能也不同。 因为艺术的精妙与工具的材料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只要了解这支毛笔运用的奥秘,就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精妙之处。 为什么今天我们好像看不到中国画? 因为现代社会不再使用毛笔,也不再使用硬笔。 我们用手指在画面上轻轻点击滑动的方式接受和传播新闻,毛笔的疏远自然感受不到笔墨的精妙,欣赏中国画也有差距。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极为丰富。 钩子、皱褶、擦、点、染是最重要的技法,也包括使用墨水、水、颜色的技法,如堆墨、泼墨、破墨、泼墨、拓等技法。 颜色有浅江、青绿、金碧。 画法上可以分业笔、意笔、剔骨等。 墨纸丝绸上残留的痕迹,如点、线、面,这些笔墨的痕迹有粗细、大小、长度、浓淡、干湿等不同的变化。 好的作品是将这些不同的笔墨形态合理而精湛地组合在一起,产生具有美感的作品。 钢笔的具体形态有正锋、侧锋、逆锋。 中心笔是最重要的。 古人常用“家漏”、“折股”、“锥画沙”来比喻线,都是为了强调线的质感和力量。

程序是中国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山水画程式是画家全面注意自然、深思熟虑、不断概括、凝聚而成的艺术符号和语言。 有了程序,画家就有了对自然的认识结构。 作为程序的识别结构,需要具有概括、稳定、可再现的组织的优点。 中国山水画的许多程式包括石痫法、树法、云水法、章法等。 欣赏山水画必须学会欣赏这些节目的来源、运用和变化。 学山水画应该从临摹一点开始。 《芥子园》作为中国画的教科书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程序也可以被打破或重新创造。 这因人而异。 通常,画画的人只能使用程序的表达。 大家的能力是创造性地使用。 同样的程序可以在他手上产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程序。 这样,就可以打破程序的禁锢和思维的固定模式。 如果没有经过编程训练的人写生到自然中,会一时茫然,难以用笔墨表达对象。 这就是学习山水画必须从临摹开始的理由之一。

“着名画家邵仄炯:今天我们怎么欣赏山水画”

自然分为客观自然和主观自然。 画家眼中客观的自然是物质的世界,包括形、质、光、色。 两宋时期首先表现客观自然,画家以笔墨精湛的技艺描绘了景色的真实存在。 主观自然是精神世界,元代以后的画多体现主观自然,审美视角和思维方式与前代大不相同,山水画首要表现的是作者的心境、心性、人格等多种因素。 唐代画家张昶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自然的,“心源”是作者的心灵感悟。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自然的师法,但自然之美并不自动成为艺术之美,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构想不可缺少。 (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知名画家)

标题:“着名画家邵仄炯:今天我们怎么欣赏山水画”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