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66字,读完约11分钟

原题:穿越千年的“复活”消失的琴曲

《娴淑女,琴瑟友之》中国古琴源远流长3000年,《诗经》中常有其貌。 近年来,琴热高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有根据的000多首曲子大多已经绝响,近3、4代的琴家弹奏的人只有近100首。

如何唤醒沉睡的琴曲,让他再次聆听这远古的声音,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成为琴演奏家的追求呢? 来往于深港的青年古琴演奏家王悠荻先生正在尝试这项事业。 习琴18年,频频跨界,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让她感受到了复活古琴谱意义的重大。

古琴界有“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的说法,工程规模宏大。 “为什么不把琴谱变成博物馆的文化财产呢,这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 ”。 王悠荻说:“再过几十年,对我来说,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一定是尽量让这些沉睡的曲子谱复活和传播。”

遗憾:三千琴曲现在听不到一百首。

彩度高的精致礼服,游走在高跟鞋风火深的港口之间,1989年出生的王悠荻看起来和颜值高、时尚端庄的职场女性没有太大差别。 但是,坐在七弦古琴前,当轻重病徐、吟猱央注之际,却能感受到古琴的风深入她的骨子里。

王悠荻生于南昌,拜师龚一、赵家珍、谢俊仁等名家,习琴为沪、京、港三地,现于香港演艺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古琴导师,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名誉理事,深港的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古典音乐总是名家中少有名曲,没有西方的发达感。 “这是一种错觉。 ”王悠荻说:“在世界其他国家考古发掘出的打击乐器只是花,只有中国古琴几千年来始终不败。 本身就是奇迹。”

目前演奏最多的西洋古典音乐多为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创作,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 但在唐宋,古琴已经是成熟的音乐艺术。

“请为我挥手,听万坛松”。 对现代都市一族来说,关于古琴的诗词、典故不断出现,但琴乐依然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 王悠荻说:“几乎整个20世纪,古琴都处于式微和徘徊的状态,但到了1980年代才恢复,今天有点复兴的态势。”

现在,在一些城市里,学琴、弹琴、传雅集、断琴、卖琴等层出不穷。 从现在发掘的古籍来看,历代琴家已经剩下3000多首曲子,但最近三四代琴家弹奏的只有100多首。 大多数琴曲睡觉和没有人“打谱”没有关系。 从7世纪唐代开始,古人就用减字谱记录古琴演奏,这也是人类采用的年代最古老的乐谱。 其复制谱发展迅速,但其独特之处在于明确了只有复制方法才能准确记录绝对音高和指法。

但是,减字谱没有记录各个音的长度、间隔、音的强度,必须通过琴人自身的努力转换成听的音乐。 ”。 王悠荻把这个过程称为“打谱”。 恢复“绝声”的唯一方法是“打谱”。

妙:一首《广陵散》的打谱无限变化。

1754年前,一位狂野、才华横溢的39岁男子,死前梭琴在刑台上演奏《广陵散》哭得鬼神,感叹“广陵散”至今从未。 这位名叫嵇康的魏晋文学家、琴家,无暇向他人传授冠绝当世的《广陵散》曲,《广陵散》其实并未绝音,但他的版本丢失了。

嵆康身后的琴谱虽然仍有传世,不断弹唱,但依然是惊鬼神而泣的铮声。 是现存琴曲中唯一具有杀伐气氛的曲子。 桑田,《广陵散》到了清代又叫嚣过。 1949年以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又根据《魔法秘谱》上的曲调进行整理、打谱,将这首奇怪的古琴曲再次展现给今天的人听。

《广陵散》在现代琴家中也有不同的版本。 “龙一老师演奏的是自己作曲的版本。 我演奏的是吴景略先生的谱面版。 但是基于那个我演奏的也不一样。 ”。 从高中二年级开始,王悠荻开始学习这首曲子。 这首曲子几乎与她习琴一生的关键时刻相勾结。

从高考北上,然后去港口学习,到毕业公演,10年的比赛和高考中她演奏的都是这首曲子。 “古琴被认为是轻微而遥远的,但魏晋、唐朝时期大多对琴曲的编排充满热情。 《广陵散》描绘了生死对决,就像在决斗现场一样。 ”。 王悠荻先生说这首曲子充满了深深的爱情。

琴谱亘古不变,打谱却可以无限变化。 “在多个琴家打谱同一版本的同一琴曲的情况下,水平相当的琴家打谱的结果应该也差不多,至少十分之六七是一样的”王悠荻说:“打谱的目的是恢复其古曲的原貌,但这个原貌因人而异。

《广陵散》经过无数琴家的打谱、改编,但万变不离其宗。 琴曲的复制品是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相侠疲惫的故事。 王悠荻说,每次演奏《广陵散》都有不同的感觉和体验,熟练的妙技有助于集中精力于感情,越来越内敛。

困难:古琴大师30年只记了20首曲子

除《广陵散》外,《碓石调幽兰》、《酒狂》等琴曲通过老琴家的打谱由《天书》发出了声音。 1962年、1983年、1985年有关部门举行了3次全国性的打谱会议,制定了若干打谱曲,让琴家们分头打谱,印曲谱写论文,集中演奏交流经验达成共识。 据了解,目前人们能弹的百首曲子是当时管平湖、勘阜西、姚炳炎、吴景略等老一辈琴家作曲的。

“打谱”不是儿戏,古琴界称之为“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但实际上需要更多的时间。 初学者和一般人不能进行工程的大规模打谱工作。 因为涉及文献拷贝、版本比对、考古学等。 王悠荻的启蒙恩师、中国琴会现任名誉会长龙一正急于流传古琴琴谱。 他在一个论坛上说自己谱了30年,花了无数心血,只完成了20首歌。

除了演奏和教育之外,王悠荻还想用打谱唤醒越来越多沉睡的曲子,以免成为博物馆的文化财产。 她多次参加中国琴会举办的全国打谱会,被邀请打谱,现场演奏了《康衲谣》和《泽畔吟》。

要明确打谱先定谱,明确哪个版本,有的琴曲有160多个版本。 这也需要打谱者来判断。 “请想象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人的年代和环境,回到心中去神之会。 ’王悠荻说,这也需要很多辛苦。

大周章考证只是开始明确选择哪个武功秘籍开始“修炼”。 面对这本武功秘籍,技拙者看似天书,只有观众的琴艺达到一定境界,才能与高人“神交”。 打谱者首先琴艺高超。 因为演奏是打谱的重要环节。 王悠荻可以说是老师有名的门,但是关于打谱,她的脸很沉重,很难深刻地感受到。 “如果曲子的打谱不符合后世的审美,或者打谱者的水平有限,很快就没有人弹了。 因为它已经不为世人所知了。 ”

千年之宝期待着年轻的琴家的发掘

中国独特的记谱方法流传于后世巨大的创作空之间,在与西方音乐家的交流中,王悠荻更体会到古人这一深厚的智慧。 今年5月中旬,王悠荻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参加了首届国际青年音乐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会议。 这是来自世界青年音乐家的专业理论研讨会,她提出了关于古琴打谱多样化的讨论,这也引起了西方音乐家的有趣之处。

“西方五线谱的书写极为清晰,从音乐的节奏、强弱、音质到旋律的走向都是一定的。 这样,作曲家能够将数百年来最初记录的各个音符完全再现”。 王悠荻说:“西方音乐家演奏经典歌曲基本上一字不变,必须向原作者致敬。 钢琴家的解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 ”

与西方音乐家的交流,更加激发了她作为古琴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 “西方哲学认为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成果。 西洋音乐的记谱方法是为了乐曲本身得到正确的继承,让后人永远记住前人创造的成果。 ”。 王悠荻说。

但是,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操作保存,家死”,音乐与人密不可分,每个人都是音乐的一部分,所以打谱两者是一条路,是古琴音乐不可缺少的过程艺术。 王悠荻说:“我们的祖先鼓励后代传承和变化,迅速发展出适应各个时代的版本。”

现在很多城市的人开始学琴,和王悠荻练习弹琴的学生中,有活泼的人偶,也有温文尔雅的60岁老人。 “越来越明白了琴的音色和旋律可以安抚人心。 宣传琴是琴人的责任,只有接受了很多事情,琴艺术才有坚实的基础。 ”。 王悠荻说。

古琴也频繁作为道具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影视剧中,但由于人们不知道,所以出现了些许笑声。 例如《神雕侠侣》、《甄嬛传》的女演员演奏时把琴放反了。 这也有点引起了老琴家们的警惕,他们纷纷呼吁不要把古琴做成快餐。 学术界对古琴学的“内冷”也表示担忧,有些理论家在20世纪显得沉默,但其实与潮起潮落的书房内琴曲的整合与打谱、琴律的考证与辨析等“内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谱是琴人的使命,让沉睡的琴谱复活。 这需要许多年轻的琴家共同努力。 ”。 王悠荻说:“打谱好不好,取决于曲子能否流传,很多练琴者喜欢演奏。 这有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可以留给后世的人来评价。 ”。

王悠荻的探险之旅

深厚的演奏基础是打谱的基础。 王悠荻从10岁开始和龙一一起学琴。 兴趣在于,最先成为徒弟的是她的父亲,而带着女儿学琴的父亲在几堂课之后,反而成了“旁听生”。 当时他们家住在南昌,从南昌坐14、5个小时的火车去上海,然后坐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后去老师家学钢琴。 就这样,半个月一次的往返持续了好几次甚至两年。

2002年王悠荻初三时北上,到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毕业为止,在8年的时间里,王悠荻跟着赵家珍教授学琴。 毕业后,她成功申请了香港演艺学院的音乐硕士,从香港著名古琴家谢俊仁博士,两年后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古琴硕士。

之所以选择去香港学习,王悠荻说是因为性格有冒险成分,喜欢生活中未知的因素。 在香港两年的学习中,她开始跨越演奏和理论之间的障碍,也开始尝试跨文化和国界的音乐交流。 除了香港演艺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外,香港管弦乐团还邀请了古琴演奏家参加媒体音乐剧《铸剑》的创作。 后者曾在新加坡等地演出。

“谢俊仁老师总是鼓励我以开放的心情接触各种音乐类型,进行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 这包括听西洋音乐会。 ”。 王悠荻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个性。” 这些都隐含地影响了自己打谱时对琴曲现在的理解。 ”。

“其实古人写曲子就像写文案一样,注重段落,也有对节奏的含蓄”王悠荻说:“为了表现曲子的意境,曲子的开头和结尾都有题解。 例如山水类的主题素材,如果对河流和湖泊的海洋有实际的注意,就很容易用音乐抽象来表达其意义。 ”。

王悠荻打谱的《康衲谣》曾经在北京、香港等地多次上演,但现在只存在于明代琴谱《西麓堂琴统》中。 要记谱《康衲谣》,首先必须收集年代相近的曲子和琴曲风格相似的曲子,一般这类曲子会有一定的组合音。 “之前积累的演奏知识很有用”王悠荻说:“从故事及其意义上来看,我的理解是曲子整体曲风的原则趋于正和。 所以,选择比较正统的表现方法来表演,就像老先生讲故事一样,字正腔圆,平和丰富。 ”。

对于不熟悉的部分,有必要去“探险”,在遇到美丽的风景之前,这风景体现了盖章人的审美。 “琴谱的一句话其实有非常多的演绎方法,但我的任务是找到我认为最美的、符合琴曲意境的演绎方法。 ”。

弹法中持续最久也是最重要的。 “这个过程非常无聊,需要反复演奏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比较不同版本的优劣,在选择自己同意的版本之前,不断否定新版本。 我在完成琴曲的打谱事业时,重新认识了新的曲子,感觉好像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 王悠荻说:“一首曲子的打谱可以说是无限的,在自己满意之前可以继续修改。”

标题:“古琴大师30年仅打谱20首 琴曲三千今人常闻者不过百首”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