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2字,读完约5分钟

阅读提示

●毛泽东最早读马列的着作是在1920年,读的第一部着作是《共产党宣言》。

●延安时期,毛泽东读列宁的着作最多,功夫也最深。 他说:“列宁条理清晰,把心交给别人,说实话,闭口不谈。 与敌人斗争也是如此”。

●毛泽东在延安号召干部学习时说:“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 我再过10年死了就得学习9年359天。” 他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

●毛泽东的优点是,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来自于他读的书,也来自于他读的书。 他不仅可以广泛汲取书本知识,而且可以融合实践经验,因此可以提出新的东西,与时俱进,迅速发展创新。

●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 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点50分,在医生的抢救下读了7分钟。

“走进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 BR// BR /

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在庐山查了书。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读书的广度、深度、工作,谁也比不上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一生。 现在不是提倡创立学习型社会,呼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吗? 毛泽东可以说是一生热爱学习、读书的典范。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论读书的广度、广度、深度、工作,谁也比不上。 毛泽东在少年上补习班时,读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也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学着作。 从那以后,他一生都在读书。 在戎马俱乐部的战争年代,甚至在极其困难的长征年月里,都没有中断过读书。

长征途中,张闻天夫人刘英作为中共中央秘书跟随中央领导人长征。 刘英说,当时,“毛泽东身体很弱,有时也会躺在担架上看书。 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吃的,很饿,但他读了马列的书还没断过。 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症、《国家与革命》等。 有一次,他叫我:刘英,真饿,炒麦粒吃吧! 他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

延安时期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集中读书较多的时期。 这是因为

第一,从外在的客观环境方面来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读书条件明显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加

第二,从党的事业需要上说,遵义会议改组党中央,修改“左”错误领导的军事路线,然后修改政治路线,但“左”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未能从根本上肃清。 随着抗战的爆发,党领导的民众进行抗战的责任十分重大,正确解决中国和日本、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国三者”异常多的政治、军事关系,不批判“左”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不总结过去的革命经验,对广大干部和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毛泽东还没有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遵义会议后,他实际上成为了党的集体领导核心。 因此,历史的使命感驱使他读了很多书,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

第三,从个人自励方面来说,过去“左”的错误领导人对他的蔑视、讽刺,促使他如饥似渴地读书。 在中央苏区,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为荣,主张“山谷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批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等。 遵义会议上“左”错误领导人的支持者嘲笑他战争打得不好,只按照《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作战,不善于获得马列主义的战术战略。 这一经历逼迫他“到延安就愤愤不平地读书”。 所以这个时期他读的书很多,写了很多书。 他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周恩来从重庆购买了各种书籍。 他的个人藏书也多了起来。 直到1947年撤离延安,他放弃了其他很多东西,拿着大部分书转战,最后搬到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更好了。 到“文革”之前,他的个人藏书已经有数万册,形成了基本满足他读书需要的藏书室。 他读的书到处都是,有些同志可能参观过。 电影也有表现,堆在他睡觉的床上的也是书。 他在视察中也有书。 在外地又借一点书。 包括杭州、上海、武汉、成都、庐山、广州在内的图书馆里有他借书的记载。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还附有1959年10月他外出带来的书的书目,共有80多种达到数百册,相当于一个小图书馆。

晚年毛泽东身体不好,视力减退,不能读书了,让他读,或者用放大镜读。 据当时的图书管理员说,毛泽东临终前还没有放手。 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

这是南宋文学家洪迈,几十年来读了很多书,是随笔中记录的读书心得。 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点50分,在医生的抢救下读了7分钟。 也就是说,他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结束了一生不间断的读书生活。 他在延安号召干部学习时说:“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 如果我再过十年就死了,就得学习9年359天。” 他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 (责任:张静)

标题:“走进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