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84字,读完约10分钟

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最新一轮调整后的国家扶贫开发从业要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在调出38个县的并且新调入相应数量的县,总数仍为592个。

在本次新调入的38个县中,河北省威县榜上有名。

“威县能够列入国家扶贫开发从业要点县,完全是根据国家规定的经济指标排名排来的,这也是威县的现实的情况。”面对“戴帽”美梦成真,威县官方很“淡定”,一点当地人甚至不知情。

在河北省邢台市,与威县同登国家级“贫困榜”的还有平乡县和新河县,这3个县在上一轮10年扶贫从业中,被列为河北省级贫困县,它们成功“晋级”后,邢台市的国家级贫困县升至6个,成为河北省继张家口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本轮扶贫从业要点县调整中,邢台还有内丘、任县、南和与临西4县被列入省级贫困县,至此,邢台市所辖的15个县中,有10个县戴上了“贫困帽”。

“贫困县越扶越多,10年不能使一个县脱贫。”有人提出批评,认为这是扶贫从业的败笔,而多数人则对入围贫困县的领导啧啧称赞:“他们真有能耐,入围国家级贫困县,就意味着争取到大批的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不但县里日子会好过,老百姓也能从中得到实惠。”

出乎意料的调整标准

“你也跑他也找,已经脱了贫甚至成为百强县的不愿意出去,真正贫困的县也想进来,结果国家调整贫困县标准一出台,大多数人傻眼了。”

邢台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张跃进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说,国家调整本轮扶贫开发从业要点县名单,依据的是县2006年至2008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其中包括该县每个人平均生产总值、每个人平均地方财政通常预算收入和农民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考量的比重每个人平均地方财政通常预算收入占40%,农民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占60%,只要农民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就被列入国家扶贫从业要点县。

为了保证资金集中供给,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采用,国家对于贫困县总量是有限额的,2001年至年,这个名额是592个。和这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相比,全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很多,谁能入选就需要各显神通。

“国家统计数据是一个宏观的数据,相差多少,这其中难免会有人为的因素。”一位地方官员透露,在有限的名额中,必然存在县与县的竞争,其中自然不乏人情世故。

但是,本轮调整,大体上上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数量不变,由各省统筹安排,按照以上经济指标由后往前排名,先国家级后省级,达不到标准的别想进入,达到标准的想出去都难。

张跃进解释说,上一轮扶贫从业是2001年至年,各个贫困县分三期上报贫困村,每期3年,9年扶贫从业结束,最后一年()总结评比。一点县认为评定下一轮贫困县依据年的经济指标,纷纷有备而来。结果国务院扶贫办参照的是2006年至2008年3年的经济指标,这些数据早已上报,想改都来不及,而且有的县为了政绩报表虚高,“又想要政绩,还想吃救济”的想法便落了空。

“邢台市的贫困县越扶越多,一方面证明这些县的底子还很薄,需要继续帮扶;另一方面国家扶贫办提高了贫困标准,由上一轮的1196元提高至2300元,贫困标准的提升必定扩大了扶贫范围。”张跃进表示。

根据河北省有关文件,按照年农民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15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还有贫困人口560万人;而依照国家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测算,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将达870万人左右。

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而河北威县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法治周末记者看到,威县县城到处是新建或在建的楼房,面积比5年前大了几倍,新建成的一座四星级酒店格外引人注目。

张跃进这样评价威县:“一两年就大变样,本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省最大的贫困县,近两年的工夫,招商引资,上了10多家项目,弄起来了。”

威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威县有522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农业人口52万,国家提高扶贫标准后,仍然有35.8万人年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属贫困人口。

2006年至2008年,威县每个人平均地方财政通常预算收入分别为54元、59元和71元,在河北省所辖的140个县中,所有名列第139位;农民每个人平均年收入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14位、102位和107位。

“尽管威县近几年快速发展迅猛,但在全省各项经济指标排名中,依然是后几位。有了这些数据,威县非贫困县莫属。”刘宝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名单公布之前,县里担心名额被别人抢了去,曾到省里递交材料。

“戴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并不是多么荣耀、值得庆祝的事件,只能证明我们县的基础还很差,我们会把握这次机遇,完全利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及外部帮扶,尽快甩掉这顶贫困帽子。”刘宝华说。

威县与“老牌”国家级贫困县广宗县相邻,与平乡县和巨鹿县相近。这几个县同属于黑龙港流域,经济状况大致相同,几十年来一直被称作“困兄难弟”,年河北省明确黑龙港流域为扶贫片区,威县被列为本片区的要点扶贫开发中心县。

贫困县得到的实惠

“国家级与省级贫困县大各有不同,那实惠多了去了,除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公司的定点帮扶,还有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上一轮各个县每年可得到五六百万元,这一轮起码在1500万元。”张跃进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快速发展研究所吴国宝主任告诉记者,国家这种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办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7年时间处理8000万人温饱问题),才将过去的救济式扶贫改为“扶贫开发”。

“由于当时的国家财力所限,扶贫就是单纯救济,对一点贫困户你10元他8元,一个贫困村每年投入下不5万元。但就像撒芝麻盐,结果都打了酱油,不起任何作用。”张跃进说。

中央逐渐意识到,要想使农村彻底摆脱贫困,就要变“输血”为“造血”,集中财力干大事,帮助农民上项目。本轮扶贫开发,国家加大了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对贫困县上报经核准的贫困村,由上一轮的每年拨付项目资金5万元增至20万元。

“扶贫资金的审批程序是,县里上报,市里审核,省里审批,最后省财政直接将资金划拨到县财政,市扶贫办两头不见钱。”邢台市扶贫办主任张跃进表示。

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口达到70%的村就可申报贫困村。不过,张跃进说:“也不是全部达到标准的贫困村都帮扶,首先要看村领导班子是否健全、团结,是否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否则钱给了他们还不都吃喝了;另外,还要看这个村民风是否淳朴,是否真正想干事。要确保扶贫款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一旦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享受的实惠不仅是看得见的扶贫资金,如四税返还、农业生产低价电,甚至在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有所照顾。

巨鹿县扶贫办副主任葛之礼说,年巨鹿共得到扶贫配套资金1800万元,省、市一点单位以及大型国有公司对巨鹿的贫困村都有对口帮扶,从资金和致富门路上给予了大力帮助。

“新一轮扶贫开发(年至年)是国家30年扶贫规划的最后10年,本轮分两期对贫困县上报的贫困村进行帮扶,5年一批,争取到年使这些贫困县实现所有小康。”张跃进说,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对这轮扶贫从业都很重视,河北省首要领导倡导要倾全省之力,打好新10年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威县年度财政收入只有两亿元,近日,威县官方在扶贫从业报告中提出设想,“力争用5年时间,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90位”,一举甩掉贫困县的帽子。

贫困县进退机制

“在我的记忆中,10年前那次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只是微调,河北省只有易县出局。”葛之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19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起,巨鹿县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当时依据的是1992年农民每个人平均纯收入,400元进700元出,巨鹿县以农民每个人平均年纯收入343元的经济指标入列。

2001年,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从业中,巨鹿县再次入围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国家财力所限,扶持力度不大,第一轮扶贫结束后,原贫困县没有明显起色,经济状况排名依然靠后,所以几乎是整体进入下一轮。”

葛之礼说,巨鹿县三进国家级贫困县,没费什么力,完全靠实事求是的报表,没有像湖南新邵那样“做了大量的从业”。

张跃进表示,国家扶贫开发办对贫困县有一套严格的进退机制,在酝酿新一轮扶贫开发从业时,确实有一点县送申请、托关系、找门路,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没大体上,“用扶贫款去给富人脸上贴金”。

“当然,任何一项标准制度都不是绝对公平的。”张跃进坦言,以2006年至2008年经济指标做依据,可能有些不太切合实际,毕竟4年时间太长,有的县已经脱贫或返贫,会形成不需要的送上门、而真正贫困的却得不到帮扶。

年年末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调整,实现扶贫要点县逐步减少。

国家扶贫办要求,“十二五”(年至年)期间,要按年度考核,凡连续3年进入全国(1508个县)排序前50%的要点县,或被授予小康县、百强县荣誉的,一律退出,直接减少,不再补进。

年12月,刘宝华履新威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还未来得及熟悉业务,便得到威县“升格”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消息。

威县扶贫办没有独立的行政编制,挂靠在县民政局,现有员工10人,刘宝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现在从业量明显增大,大家已经有些吃不消,县里还没有增加人手的表示,好在扶贫从业‘不是一个体的战斗’。”

资料显示,威县已经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实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县直部门包村和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层层签订了扶贫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终考核。

据了解,在邢台市,只有被纳入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的县才单独列出扶贫开发办公室,其他县扶贫办人数很少,与民政局合并办公,主任往往由民政局长或副局长兼任。

“扶贫开发办毕竟是临时机构,我们盼望它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刘宝华说。

(责任:原霓虹灯)

标题:“河北威县:国家贫困县争夺战”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