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8字,读完约6分钟

原标题:谁保护正在消亡的电影文化遗产

近年来,作为中国首部上映西方电影的地方,上海徐园被分解成了瓦砾。 承载着新中国电影史重要印记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建筑外墙上到处都是巨大的“解体”字,哈尔滨80多年历史的老电影院,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保护,饱受风雨之苦。 多部电影的旧胶卷、旧机器和旧技术也正在被破坏,处于失去的危险状态。 中国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令人痛心和担忧。

不能让电影文化遗产走向死亡

在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下,我国少数城市观察到努力保护电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采取了一些行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各时期中外电影30万册以上,共2.72万余部,电影素材1.8万余套,中外电影人资料数千卷,上百万件中外电影图书期刊和剧照等文图资料。

2005年12月,电影艺术诞生100周年之际,国家信息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北京市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大观楼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并予以保护。 2007年2月,作为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建成于北京市朝阳区,对外开放,馆藏电影复印件、手稿、电影海报和电影器材等珍贵电影文化遗产3万余件。 年6月,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上海市漕溪北路595号建成开馆,收藏了3000多件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 年8月,长影旧址博物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老厂区正式建成并开放。

虽然这些成绩值得庆幸,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和电影文化比较繁荣的地方,电影文化遗产受到的保护并不多,这是实情。 在见证中国电影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的城市,要找到早期电影院的遗迹和电影制片厂的遗迹不容易,也不容易找到电影明星的故居。 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值得保护的电影文化遗产早就成为了房地产项目。 现在能找到的是高度现代化的电影院,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电影集团大楼,可以看到电影文化的豪华现状,但看不到一些电影文化的历史。 虽然可以看到电影文化与现代化城市的呼应,但看不到电影文化与城市历史街区的融合,可以看到电影文化与现代市民的热恋,但看不到电影文化拥抱城市的痕迹。

中国电影资料馆仓库的数万部电影复制品由于缺乏及时的修复和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正走向澳大利亚电影学家乌泽预言的“电影死亡”。 电影无形文化遗产的损耗也让人扼腕,只有少许电影拍摄、制作、修复的特殊技艺和少数大师级人物所掌握的电影技能,由于缺乏保护和传承,将随着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去世而彻底与人类告别。 这些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保护城市电影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电影遗产保护事业有三大混乱

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 fiaf )是世界电影遗产保护权威机构,其接受的会员通常是电影遗产专业保护机构。 根据官方网站的统计资料,法国专门的电影遗产保护机构有17处,仅巴黎一个城市就有8处。 美国专业的保护机构有15个。 中国大陆只有一个中国电影资料馆。 这些数字从侧面证明了我国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落后,与欧美各国差距较大。 这与我国电影大国的地位不相符,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协调。

另外,中国有限的电影遗产保护事业有三大混乱。

首先是保护员工的碎片。 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音像资料馆、个人收藏馆分担了部分保护功能,看似在争夺电影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保护事业的碎片化。 各机构保护了几个方面,机构之间缺乏信息表达和交流,所有机构都缺乏基于保护维度的统一管理。 这种碎片化的保护效率很低,由于缺乏信息表达,不清楚受保护的房子的底部,甚至一点点的受保护对象都处于不受保护的状态。 保护对象的分散大大增加了遗产合理利用的难度,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与预期相差甚远。

其次是保护主体张冠李装。 电影遗产通常有城市的“户籍”,电影遗产适合就地保护,也就是诞生的城市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在遗产和市民之间实现更有效的信息表达,实现遗产的意义。 但现实是,广西的电影遗产放在陕西的电影收藏家家里,北京的电影遗产放在上海的电影博物馆,政府保护的电影遗产的一部分有可能被个人收藏。 保护主体张冠李装产生的结果,保护不完善和遗产意义打折扣。

个人收藏再次泛滥。 打开淘宝网,搜索“电影拷贝”“放映机”等关键词,跳出来的商家有成百上千人。 本应受到保护的严禁买卖的电影文物和遗产在这种金钱交易中相继被转卖和破坏。

电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四大困境

虽然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混乱令人痛心,但电影文化遗产保护仍存在四大困境。

首先是缺乏保护意识。 关于电影文化遗产的保护,电影专业的人不仅缺乏基本的认知,也谈到了普通市民。 什么是电影文化遗产? 不保护电影文化遗产吗? 关于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很模糊,不清楚。 就连一小撮电影集团的领导人也对此缺乏认识,一声令下,老电影制片厂倒台,新电影集团大楼崛起。

其次是保护主体不明确。 谁将承担城市电影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 文物部门还是城管部门? 人民政府还是文化机构? 电影集团还是民间组织? 没有确定保护主体的相关规定,毕竟谁都不管,破坏就破坏,谁也不负责。

再次保护技术生疏。 一点城市有保护的基本认知,但对如何保护缺乏专业的信息。 经验不足,专家不足等,最后只能“摸石头过河”,做着保护的事情,但却造成了破坏。

最后是资金不足的保护。 电影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相当昂贵的。 光是旧电影胶片的修复,复制品的修复就需要几十万元。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相关专家说:“通常利用以前流传的光化学手段修复有声黑白的老电影需要7万美元左右。” 修复损坏的胶卷的复制品更贵。 资金渠道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严峻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火热推进和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兴起,中国电影文化遗产受到了惊人的破坏,保护工作又面临着种种问题,这使得目前中国电影文化遗产保护陷入了困境。 局面越严峻,保护工作就越紧迫,破局处理一系列问题应该迅速而迅速。 在非常时期,国家引诱、地方政府主导、文广部门负责的保护模式无疑应该主要采用。 我们应该顺应紧迫形势,立即行动,动员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综合运用多种保护途径,抢救和保护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

(作者是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标题:“谁来保护正在消亡的电影文化遗产?”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