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5字,读完约3分钟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国有资本投资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不是纯粹的经济效益。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改革不能与“淡马锡模式”划等号。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换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转换,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和配置效率。 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公司活力为中心,加快实现以管公司为主的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授权代表国务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专业公司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不干涉公司依法行使自主经营权。 ( 5月11日证券日报)

关于国资委的角色定位,至今为止存在很多争论。 国资委应该管理什么? 也有人参考“淡马锡模式”。 于是,国资委的“管资本”被提出来了。 计划的公布意味着国资委的管理职能宣布了重要的转变。 但这是“淡马锡模式”的中国版吗? 我想绝对不是。

“以管公司为主的管资本为主的转换”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增强国有公司的活力。 也就是说,“管理资本”的最终目标是使国有企业更好。 以前国资委事无巨细地管理着公司,结果公司管理得太好了,反而管理不好。 现在“管理资本”是赋予公司越来越多的权力,进一步确立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

“淡马锡模式”是什么? 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是以市场化方法运营的政府投资企业,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其投资决策基于经济利益。 “淡马锡模式”是指构建政府、国资运营平台、公司三层结构。 在宏观层面由政府牢牢控制,但在微观运行层面由职业经理人负责,形成了独特的国企改革和国资管理的“淡马锡模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淡马锡模式”的精髓。 “淡马锡模式”中只有国有资本的概念,没有国有公司的概念。 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一样,追求经济利益,是投资回报。

在中国的国资管理中,不能失去国有公司和国有资本这两个概念。 国有资本必须保持附加值,国有公司必须做大做强。 对国有企业来说,改变的只有管理方法,而不是一个,改变管理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搞好国有企业。

中国的国有资本投资既要重视投资收益,又要激励国有公司做大做强,既要重视价值附加值,又要体现国家战术。 国有资本投资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不是纯粹的经济效益。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改革不能与“淡马锡模式”划等号。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案可发送至cepl#ce(#至@ )。 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招聘广告。
相关复印件:如何“深度调整”国资委?
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处理国资委的剩余问题

标题:“国资委“管资本”是“淡马锡模式”的中国翻版?”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