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4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驻柏林记者王志远

昔日著名的“汽车城市”底特律日前宣告破产,上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悲剧”,凸显了“城市转型”之痛。 但是,许多曾与底特律一样面临快速发展瓶颈的德国鲁尔区城市,实现了“华丽转型”,走上了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密集地区和工业区,由53个紧密相连、大小互不相同的城市群组成,位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 当时的鲁尔区约有530万人口,占地面积占德国国土面积的1.3%,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是经济核心。 其钢铁产量占全国的70%,煤炭产量更是达到了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用新的定位推进结构调整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煤炭产量的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采用,鲁尔区的煤炭、钢铁等历来由于工业衰退、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流失、社会负债增加等问题,鲁尔区的快速发展陷入了“僵局” 对此,德国政府将立即采取措施,转变城市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改造老工业区,推进鲁尔区许多城市的“成功转型”。

一是统筹规划,量力而行。 德国政府吸取教训,对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工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和总体规划,着力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鲁尔区改造工作,成立鲁尔煤炭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统一指挥,形成合力。

二是改造以前流传下来的产业,改善基础设施。 北威州政府首先对矿区进行要点整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在效益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援和改造煤炭和钢铁业,逐步挖掘以前传下来的产业潜力。 此外,各级政府通过改善当地交通设施、文教科研快速发展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 规则地区一方面积极快速发展医药、物流、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老工业基地快速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发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就像反映煤矿、焦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教科书”一样,使人们走过了150个年头。 工业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四是大力发展科学研究,支撑产业转型。 快速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强大的科研基础支持。 鲁尔区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 除了专业的科研机构外,各大学还设有“技术转换中心”,从技术上形成了市场应用体系。 并且,政府鼓励公司之间以及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发挥“集团效应”,为在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提供资金补助。

以人文生态为中心的变革之路

回顾鲁尔区转型的经验,可以想到鲁尔区城市转型过程中蕴含的人文与生态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鲁尔区可能是在能够以人性化的方式度过结构调整期之前传入工业区之一的。 这是规则地区不为人知的成功之处。

鲁尔区通过努力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状况,创造适合新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资源。 投入巨额资金长期致力于埃姆西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和恢复自然生态,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持产业工人,甚至包括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从以前就保护利用工业遗迹,迅速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和新兴文化产业。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鲁尔区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文和生态关怀。

烟囱高耸,现场林立,乌烟瘴气的规则区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的鲁尔地区发展很快,成为了充满活力、具有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 这个生活习惯很独特,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艺术节、罕见的工业遗迹。 整个规则地区被欧洲理事会授予“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 鲁尔区的转型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样本,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经济日报)

标题:“德国鲁尔区 城市转型快速发展的样本”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