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61字,读完约24分钟

以墨兰之名去世的南宋郑思肖( 1241—1318 )已经过去了700年。 作为现存绘画的唯一真迹,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墨兰图》起到了给郑思肖的“遗民”身份盖棺定论的作用。

全面考察郑思肖《墨兰图》,有助于将他的艺术从政治遗民的话语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位与个人生活、信仰及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新语境。 将郑思肖的墨兰解读为无根兰,视为政治象征主义,来自元末明初苏州学者圈的解释。 其中有什么背景? “无根兰”是郑思肖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吗? 图1? 郑思肖《墨兰图》卷? 纸本水墨? 1306年? 25.7×42.4厘米? 大阪市立美术馆

1、有时写兰,稀疏花的简单叶子,不粘土。 人说:“土是为了看守人而夺取的,是在忍耐吗? ”。

2、更祚后,不为兰画根基,没有身份证。 或者听到那个事故,则云说:“地为看守者所夺,世人还不知道吗? ”。

3、不画土,人家问它,“中国之地,为夷狄所得,我忍气吞声画画? ”。

大阪的《墨兰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面积的空白色包围着画纸中央的茭婵立的兰草,只有几片叶子和花。 较强的视觉性,容易接受上述文案的表达。 于是,《无根兰》成为郑思肖的隐语,启发和鼓舞了数百年的人们。

但是,为什么借郑思肖之口揭示画兰意图的三部传记,都是明代初年的复制品? 大阪的画卷后有无数的元人题跋,为什么没有这样说明呢? “无根兰”是郑思肖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吗?

一、消失的土壤

对于郑思肖的墨兰和宋元时期其他画家墨兰【图2】,我们很快就会发现郑思肖的画以特殊的方式被强调。 画面上没有空之间的表现,很难说那个兰是矗立在土地上还是被拔掉了。 2赵孟坚《墨兰图》卷烟书水墨34.5×90.2厘米故宫博物院

图4佘名《百花图》卷局部绢本着色24×324厘米(全幅)吉林省博物馆

5南宋吉州窑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高16.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5.5厘米鞍山市博物馆

郑思肖号“所南”当时作为“所南翁”而闻名。 在大阪墨兰卷出现了两次“所南翁”的名字,一次是手迹,一次是印迹。 画面左边,两枚鲜红的印章被压在兰叶的上下。 小的是朱文《所南翁》。 图6是在正方形的印刷面上排列有3个文字的图。 从印文体来看,就像南宋和元代前期活动的一点禅僧使用的印章。 在世的宋元禅宗水墨画中,收集了以下属于有名禅僧的印章,有“浙江翁”【图7】“直翁”【图8】“简翁”【图9】,还有日本僧人“可翁”。 如果把郑思肖的“所南翁”放在中间,就会发现都是朱文印,字排在一起,每个字都占印面上下的整体空之间。 篆法风格相似,拉长各字笔画,占下部空之间。 “所南翁”特别接近“浙江翁”的印记。 图6“所南翁”朱文印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图7“浙江翁”朱文印

图8“直翁”朱文印

图9“简翁”朱文印

图10“求之不得”十六字白文印

同样是十六个字的另一个样子,在据说是王达( 1343-1407 )写的另一本传记中,这次采用了题画诗的形式。

另外,兰画得很好,兰成破坏了它,有人求它,非常靳。 ……高贵者追求那兰,特别是靳弗。 庸碌的汝子是很有那个意思的人,反而会被算帐。 ……那绘兰说:必须追求,不追求,或不给。 旧眼空广阔,清风永垂。 嘲笑之士,也没有那个意思。

两部传记中的十六字完全一样,和《墨兰图》中的十六字印只有一个字之差,“今”变成了“万”古。 明代初年的传记作者们显然分享着同样的知识。 郑思肖有十六个字的《宣言》。 这个知识的来源可能是郑思肖的这十六字印章。

比韩奕更早的郑思肖传记作者有王逢( 1319—1388 )和陶宗仪( 1320—约1410 )。 两人的句子大量雷同,而且王逢之更详细,可以推测陶宗仪来自王逢之。 郑思肖拒绝官员索画的故事已经提到王逢。

因为伊苏文(郑思肖)精墨兰拿走了,不给人跳。 公怒曰:“得头,得兰。 ”。 屠宰后释放。

陶宗仪微作改:

画墨兰,不与人在一起。 邑宰不能要求这样。 胁迫…使服兵役。 老师生气地说。 “头是矽,兰不会画画。 ”。

地方官有权要求,但依然“不能要求这个”,正好和十六字宣言的“不能要求”一样。 这个故事在卢熊所编的《苏州府志》中被改编为“不想要,强迫权势,也得不到”。 当然,也出现在记录十六字宣言的汉和王达的复制品中。 王逢和陶宗仪所说的“邑宰”是对县令的虚指,而汉奕坐的是“嘉定某官”,也就是苏州府嘉定县的官员。 王达更加发挥想象力,把这个故事和十六字宣言进行了对照。 除了将这个故事总结为“贵要者求其兰,尤靳弗与”之外,还回应说“求之不得”。 而且,回答说“凡人孺子非常合其意的东西,反过来说弗计”,应对说“不求而不求”。 在王逢之的故事中,还渲染了地方官得不到郑思肖画兰后的报复措施,强调了郑思肖激烈的应对“头得,兰得得”。 韩奕也接受了这一表达,换句话说“即使手断了,也得不到兰”。 会出现脾气暴躁的印象。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与文学传记的写法相反,《墨兰图》后时代更早的题跋者也观察到了这个印章。 苏州北禅讲寺的住持余泽天泉( 1277—1350后)是有名的天台宗高僧。 他在画后的题诗中特意提到了这个十六字印章。 “南子毫米端有古香,不求或意尤长。 ”。 虽然余泽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他从来不按字面理解这个人的印记。 他的目光不及最初的“必须追求”,而是被第二个“不追求、不给”所吸引。 作为在大部分皇宫呼吁演讲的博学高僧,他也许从这16个字的印文中领悟到了它们长久的意义?

在佛教教义中,“四谛”的解释占据了中心位置,即苦、集、灭、道四大真理。 在佛陀的教导下,人类世界有几种“苦难”。 其一是“求之不得”的痛苦,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这才是郑思肖印章应该传达的意义。 而且,郑思肖的十六字印章以“佛偌”的形式,为饱受这种苦难的人们树立了解放的榜样。

“求之不得”——希望越多,失望越大。

“不求或不给”——没有欲望的东西,反而得不到。

“旧的眼睛空宽”——我的旧眼睛里飘着空空,什么都不担心。

“清风今古”——只有自古以来的清风。

三、郑思肖田产

《墨兰图》中浮现出一位深入研究佛教义理的老年文士的形象,遗民的话从元末开始支配着我们对他生活和艺术的理解。

王逢和陶宗仪的郑思肖传记揭示了《思肖》和《所南》一号的政治含义。 “思肖”的意思是“赵”,是纪念宋代皇帝统治的意思。 “所南”是指向南,也就是不在北方朝圣的元朝皇帝。 为了表明郑思肖反对蒙古统治者的强烈政治态度,王逢阐述了特殊的行为习惯,明确了“所南”的含义。

住在肖邦,坐着就朝南。 岁的时候遇到蜡,动辄野哭,南拜而归,人不可预测。

在王逢的叙述中,他表示在“岁时卧倒”等一年的重要节日中莫名其妙的“野哭”和“南向拜”忠于南宋朝廷,强调日常生活受政治理念支配的奇怪人物。

但是,郑思肖的传记者中,时代最早的不是王逢,而是认识了王逢,但比他长一辈的郑元祐( 1292—1364 )。 他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了郑思肖哭的原因和场合。 其实是祭祀祖先。

宋死,(郑思肖)然后,客人来到吴下。 听说其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田岁入寺为祠堂祖祢,讳之日必在大恸祠下,氏与馆谷在寺焉。

郑元佑是大阪墨兰卷的题跋者之一。 他在泰定年间( 1324—1327年)移居苏州并结束了一生。 虽然他没有机会见到郑思肖,但他应该有机会从熟知这个著名人物的人那里收集很多消息。

郑思肖拥有田产,具体数字不详。 但在王逢的复制品中,这个数字实际上坐了30亩。 虽然这不是个大数目,但足以说明他可以依赖田产为生。 田产带来的税收问题,威胁要引出王逢说的县令,增加“赋活”,胁迫郑思肖画兰。 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郑思肖确实精心安排了自己的田产——他把田产依托于寺院的名义,租来的事务由寺院处理。

根据对元代寺院经济的相关研究,在江南地区郑思肖生活的时代,租寺庙田地的佃农每年交给寺庙的租米约为每亩7斗。 郑思肖的农田假设,以30亩计算,每年将带来210斗大米的纯收入,约2079升,约1559公斤。 收入有限,如何理财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在佛教寺院经济的语境下了解郑思肖的田产。 宋元时期,佛教寺院掌握的土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来自信徒们的施舍和捐赠。 施舍的行为象征着捐赠者们的善行和功德,也是减税的精明做法。 人们可以直接向寺庙捐赠一定数量的田地,也可以只捐赠田地租赁,也就是田地的租赁权,继续拥有田地的产权。 作为赠与者,寺院将举行向捐赠者们表示感谢和回报的事件。 例如,为捐赠者祈祷,或为捐赠者去世的家人祭祀或祈祷。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郑思肖捐赠了该田地所有的田租,即郑元祐所说的“田岁”。 在郑元祐文案中,“寄”字意味着寄存、寄存。 当时很多人委托“名诡寄”,将自己的田产托付给寺院名以避免赋活。 郑思肖一定和报国寺关系非常好。 因为把田地托付给寺院的财产有一定的风险。 作为宗教机构,佛教寺院享有官方许可的减税特权,因此“名诡寄”的现象随处可见。

郑思肖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 他向寺院捐赠的每年约1.559吨大米和换算的等值货币,应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了在寺院为郑思肖的祖父和父亲建祠堂,在纪念日举行宗教仪式。 田租在寺观立祠祭祀祖先是元代流行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国寺相当于郑氏家的“功德寺”。 第二部分是他自己住寺院的住宿费。 扣除前面两部分,剩余的田租全部归属寺庙统治。

与大多数偶尔去寺院短暂住宿的人不同,郑思肖把寺院作为他的第二家,或者说养老院。 报国寺位于苏州城西南,与府学、文庙和沧浪亭相邻,离盘门也近,地域优越。 他家在城北乐桥东边的条坊巷。 两者只相距2.5公里左右。 郑思肖什么时候把田产挂在报国寺的名义上,住在寺院里的呢? 资料的不足只能由我们来推测。 郑思肖在世时,约1301年在六十一岁左右创作了状况式诗集《锦钱余笑》。 其中有一首诗叫《晚年闭关锁国,住在陋巷屋》。 可以推测这个时候还没有搬到寺庙里住。 约1304年制作的《我家清风楼记》中写道:“吾无家可归,焉有楼? ”。 这个时候应该已经离开故居,搬到寺庙里住了。 如果这个推测可以接受的话,《墨兰图》就是他在报国寺画的画。 11郑思肖《赵叶鼎所有者书签本金刚经书》台北故宫博物院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高居在大阪的《墨兰图》中观察到郑思肖的两个题目的文案是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的。 右侧是手写的诗,左侧有年项,但用木版印刷。 丙正月十五/日做这个壹卷。 仔细一看,这一年是木版印刷和手写的混合物。 十一字中,表示年月日的“正”、“十五”三个字是手写的。 图12 :高居翰就此推测说:“节约时间,也省去将当年制作的大量画一幅一幅落款的麻烦。” 郑思肖好像在1306年批量生产了很多“墨兰图”,所以想出了一招。 木版雕刻一年的印章,像邮戳一样简便。 如果是这样的话,郑思肖就会成为有商业头脑的画家,忙于制作“大量且无疑是重复的产品”。 图12《墨兰图》的木印

这个木印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郑思肖用“壹”字表示数量。 这是我们今天说的数字大写形式。 这个木印可能来自版画工匠之手,为什么郑思肖不用简单的“一”而是用很多杂字体“壹”呢? 为什么在木印的手写部分,“十五”这个文字不用大写呢? 数字的大写形式当然比缩写正式得多。 这些多用于官方文件,也用于货币。 还有一个正式的场面。 作为供品捐赠给佛教寺院的情况下,大多需要逐一列举供品的名称和数量,为了表示尊重大多使用大写数字。 例如《画师佛壹胴永充供养》(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药师如来接引图》)、《造五色棉绣经巾壹条、杂彩幡额壹条、银泥幡施入法门寺、永充供养》(敦煌手稿s.3565《洽阳郡夫人布施疏宝塔》)、《铸造释迦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正月十五日,郑思肖《做这个壹卷》。 这幅画的接收者是谁? 是郑思肖捐赠给寺院供奉的吗? 无论如何,都要在画面上盖上具有牌记性质的木印,用活字的方法加强这幅画的特殊性。

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根植于宗教信仰的节日,佛教称为灯节,道教称为上元节。 中国的许多节日与宗教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对普通人来说,每个节日都是祈祷生者,祭祀死者的特别日子。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元”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佛教徒来说,灯节是用上千盏灯和光来朝拜佛陀的场合,也可以从灯光中得到佛法的启蒙。 对道教徒来说,上元节是天官从天而降,祝福凡人的日子。 无论是寺院还是道观,都经常举行盛大的法会进行祈祷和超度。 在郑思肖居住多年的南宋杭州,元宵节时官宪设“上元醅”,甚至监狱也会开“净狱道场”。

无论是公众、我、佛教还是道教,法会都需要精通仪式的专家。 郑思肖精通佛道二教的救济和超度理论。 他的乐趣并不限于佛教。 30岁的时候,基于他对佛教和道教的研究,他写了两份关于在地狱里施食饿鬼,拯救灵魂的文章。 一篇在《释氏施食心法》中失传,另一篇被称为《太极祭炼内法》,多次刻印,明代前期被收录于《道藏》。 郑思肖在世时,他因精通超度亡灵和幽灵而出名,为他带来了追随者和弟子。 在《太极祭炼内法》中,郑思肖告诫人们救灾仪式应在所有重要节日举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元”、“五腊”、“八节”,另外每年的庚申日和甲子日,适合举行道教经典中记载的法会 “三元”日,天、地、水三官给人们福报,审判人类的罪孽。 “五腊”日“宜修斋和祭祖”。 “八节”那天有八位神记录人们的善恶。 佛教也是一样,“燃灯节”对应道教的“上元节”,“盂兰盆节”对应道教的“中元节”。 虽然没有“下元”对应的专业术语,但10月15日也是重要的节日。 另外还有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四月初八佛生日、十二月初八释迦成道日等。 南宋的杭州,各月的庚申日和第八天,各大小寺院都会举行大小法会,诵经设斋,献上祈祷。 总之,各种世俗节日和宗教节日在佛教和道教仪式中融为一体。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在这些重要的宗教节日中,世俗人士和宗教信徒经常捐赠物质和艺术品。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47年雕刻“大圣毗沙门天王”版画是敦煌统治者曹元忠施舍的祭品,雕刻时间为7月15日。 日本清凉寺藏高文收款的“弥勒菩萨像”版画是天台宗僧人知礼( 960—1028 )为“甲申岁十月丁丑朔十五日辛卯雕普施,永充供养”,即宋太宗雍熙元年( 984 )十月十五日。 雕塑的复制性,最大限度地强化施舍和捐赠的行为。

回到大阪画卷的木版年代戳吧。 月和日的部分本来是空白色的,之后用钢笔写“正”和“十五”。 这应该证明多个性质。 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所有主要节日都有类似的画。 在任何节日里画家都可能在画复制品。 送给寺院及其相关人员,既是礼物,也是供品。 画中的兰草不是宗教神像,在主题材料上与毗沙门天王和弥勒菩萨明显不同,但兰草作为具有丰富意义的植物,属于香花瑞草,可以作为礼佛物品。 南宋画家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京都相国寺)中,披着柏叶的山野仙人向罗汉献上山果,手臂上挂着等待奉献的花瓶,瓶子上有几条长条状的叶脉,看不见花,应该是在深山里采集的兰草吧 图13为陆信忠“十六罗汉图”轴局部绢本着色96.4×50.9厘米(全幅)的京都相国寺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总是低头问皇帝

汝是谁来此乡?

我没有开过鼻孔

满天的古馨香。

在现代学术中,这首诗有不同的读法。 何惠鉴( wai-kam ho )的英译影响最大:

ihavebeenaskinghsi-huanghsi-huanghsi,带我的头板:

whowereyou-Andwhydidyoucometothisland?

iopenedmynostrilsbeforemakingthepainting、

and there,floating everywhere in the sky,is the反方向标志解除。

我想提供另一个理解。 诗的关键词是第一行的“开皇”和第三行的“未画前”。 《羲皇》是古代的圣王伏羲,是传说的始祖神,古代史的第一位帝王,也是《八卦》的创始人。 诗中最初的“问羲皇”一词表示伏羲这个上古传说中的圣王,被某个人所询问。 这个人问的是伏羲的身份:“汝是谁来这个乡的? ”。 含蓄这个身体的年代至少和伏羲相似,更古老。 这个咨询地址是谁? 有很多可能性,但最直接的,不用二次引用的答案是诗的作者郑思肖自己。 因为这首诗在咏兰,“这个乡”是画中兰草生长的地方。 这是上古的兰草,意味着至少和伏羲一样古老,比他还长。 其意义正是唤起文学典故“义皇上人”的形象。 这个词来源于陶渊明。 在给儿子的信中,陶渊明称自己为“义皇上人”,突出了特殊的隐士形象。 根据对“上”的理解,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伏羲以前的人,另一个是指伏羲时代的人。 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指极其古老、理想的太古时代。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通过唤起“羸皇上人”的文学形象,郑思肖把自己当成远古的人,看着伏羲,同时进行了对话。 伏羲时代,或者比伏羲更早的时代,意味着文案和画被创造出来以前的时代。 这是因为伏羲创造的“八卦”展现了文案和图画的萌芽。 这样,诗的第二连就可以进行新的解读。

“未画前”经常被解释为绘画被描绘前。 “画”就是指这幅“墨兰图”。 但是,考虑到上述伏羲所在的远古语境,“画”可以解释为“画卦”,也就是“八卦”,更具体地说,可以解释为“卦象的一画”。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画前”是“八卦”被创造之前的时代,包含着宋元时期易学研究的核心理论。 《周易》或《易经》自古以来就被列为所有儒家学士学位必须研究的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北宋时期,邵雍( 1011-1077 )是这个行业最伟大的学者。 在他的理论中,“画前元有易”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命题。 “易”是指宇宙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理。 “画”是卦像的一画,也称为“爻”。 由“八卦”出现的宇宙原理“易”,在“八卦”被伏羲创造之前就存在了。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确实存在? 这就出现了“先天性的容易”和“后天性的容易”,形成了“先天性学”和“后天性学”。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杨时、朱熹等宋代哲学家用“未画前”或“未画时”总结了邵雍先天性的学理论。 这是郑思肖诗中使用的语言。 诗中他用幽默的方法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宇宙形成之初,诞生后描绘“八卦”之前,存在着什么样的东西? 是太古兰草,无法比拟的芬芳。

这样,郑思肖这首诗的含义就很明确了。 诗上联是和陶渊明同属义皇上的郑思肖向伏羲提问,下联是伏羲的回答。

前面,低头问伏羲。

“你是谁?你在这里做什么? ”

(伏羲回答)“在还没有描写八卦的宇宙最初的时代,打开了鼻孔。

闻到了漫天漂浮的上古兰的馨香。 (所以我找到了这里。 ”。

这首诗所表现出的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可以在郑思肖留下的可靠诗文中得到进一步的注意。 他在《我家清风楼记》中阐述了“先天学”的思想。 “先天之干,初爻启动,巽”。 六男探出头来,不能先于风出去。 ”。 在先天性八卦的方位中,“干”和“巽”就在旁边,所以代表风的“巽”在郑思肖的易学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宇宙万物最先出现的现象,也是催生其他事物的原动力。 郑思肖进一步解释了“清风”,认为他有三种“清风”。 第一种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风,即“天地一时的清风”。 二是“古今不息的清风”,是“道德超迈的清风”,也就是古代隐士许由、伯夷、叔齐、屈原、严子陵等的道德风格。 这种带有儒家道德色彩的清风比自然界的“清风”高级得多,体现为驱赶一切浑浊气味的香气:“超万浊致命伤,永吹此香,浮动永恒,其清又至”但郑思肖最推崇的是第三种。 不是风,是清不清楚。 ”这“清风”体现了宇宙最根本的原理,也就是先天性中的风。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这本《我家清风楼记》可以解释《墨兰图》题诗中“没有画前”的先天性的容易思想。 为什么要在画兰花的画上写蛮横的诗句呢? 因为兰花正好以清香而被世人称赞,被称为“国香”。 “香”与道德上的“清风”和禅宗世界观上的“清风”有关,也与先天性的易中代表风的“巽”有关。 他在《我家的清风楼记》中指出,道德的“清风”可以“永远吹这种香,永远漂浮”,禅宗的清风更可以“充鼻生香”,恰恰不是《墨兰图》题诗最后的“满天漂浮古馨香” 然后,郑思肖的那十六字印章也会进一步解释。 如果说“不求、不求或不与”体现了佛教教义中“不求苦难”的阐发,那么“老眼空广、清风今古”就是郑思肖《我家清风楼记》中易学思想和禅宗思想的

值得观察的是,王逢和陶宗仪的郑思肖传中说:“晚年对于研究天人的生命之学是有益的。” “天人命之学”是指儒学,特别是与易学有密切关系。 画《墨兰图》时的郑思肖是66岁的晚年。 虽然画面非常简单,但可以看出郑思肖使用印文和诗文与图像一起,构建了属于他的完美思想体系。

结语:遗民之路

1648年夏天,“金陵八家”之一胡慥向萧云从( 1593-1673 )赠送了画扇。 扇面上想象地描绘了“郑忆翁画兰图”(私藏)【图15】。 在院子的一角,郑思肖坐在石头桌子旁,正好画完墨兰的最后一支笔,周围围着芭蕉、梧桐和两个随从。 他画了兰花的根,就像兰花被连根拔起一样。 据说1638年,郑思肖奇迹般地重新发现了隐藏在深井中的“心史”。 之后,郑思肖要么成为模范遗民,要么在成为“民族英雄”的途中绝世。 图15胡慥《郑忆翁画兰图》扇面局部设有彩色纸的16×52厘米的私人收藏

模范遗民郑思肖的另一个标志是“无根兰”。 但是,正如本文试图说明的那样,大阪的《墨兰图》可能是宗教节日时献给宗教团体的供品。 他在绘画中一贯关注的不是政治理念,而是佛教核心教义和儒家对宇宙生成理论“易”学的理解和阐发。 他以绘画、诗歌、朱印、木记的各种方式,为这幅小画集中了非常广泛和非常个人的思想,呈现出各种创新,为脱离当时语境的观察者提供了重新诠释的机会。

在郑思肖的传记作者中,郑元祐和韩奕都看到了这幅《墨兰图》。 感觉在郑元祐的题跋中,是用“孤芳愁绝”画画面的。 在他写的传记中,郑思肖的兰花画道:“疏花简叶,不太求工作。 它写诗以兰为题,都很危险和奇怪。 ”。 虽然没有被证明可以与具体的绘画进行对比,但是极其贴切地传达了大阪“墨兰图”风格的优越性,也总结了郑思肖题名画诗的晦涩风格。 真正迅速发展“无根兰”理论的是韩奕。 他没有直接在《墨兰图》的题跋中透露这件事,而是在文集中题画诗之后的郑思肖传记中写的,但题画诗中画面的描写《幽花间犹豫叶,孤生不丛》可以看到郑元佑的启发。 他后来写的传记中直接引用了郑元祐的“疏花简叶”一词。 “时写兰,疏花简叶,不留土。 人说:“土是为了看守人而夺取的,是在忍耐吗? ”。 显然,大阪的《墨兰图》在从画面的视觉优势中引出“无根兰”理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他在传记中准确引用了“求则不得”十六个字的印文,彰显了郑思肖的遗民形象。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作为从宋入元的人,郑思肖当然是前朝的“遗民”。 但是,为“遗民”概念所填充的政治思想并不支配他的艺术,不适用于他个人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 但是,郑思肖成为模范遗民的过程可以说反映了在这个过程中被卷入的人的状况。 郑元佑、王逢、陶宗仪、卢熊、韩奕、王达等以郑思肖为模范遗民的文士,几乎都是1350年代到1370年代写郑思肖传记的,与苏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时间段是元代后期军阀混战向明朝立国过渡的关键时期。 1356年至1367年,苏州受张士诚政权统治。 1368年明朝建立后,苏州又面临新情况。 许多错综复杂的局势使人们的生活也变得空前复杂了。 郑思肖模范遗民之路,是艺术史对这段错综复杂历史的最好纪念。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原题为《拯救郑思肖: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全文刊登在《美术研究》年第4期,未刊登澎湃信息) (本文来自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创信息为“澎湃”。

雨山区有序推进中小学秋季开学

雨山区为有序推进中小学秋季开学秋季开学,确保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顺利开学,雨山区积极规划、科学安排、精心组队。 ...

鞍山信息,有新鲜材料。 能去的只有天涯,光评故乡很难。 离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 世界很大,我期待着在这里见面。

标题:“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体生活”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sh/10894.html